2010年12月24日 星期五

通霄精鹽廠

鹽的故鄉

台灣鹽業早期係採用傳統日晒法,但隨工業經濟之發展、需求量逐年增加,且食鹽供應因生活水準提昇,質與量均有積極改進之需要。民國五十八年十月財政部派員赴日本考察鹽業,引進離子交換膜電透析製鹽法,六十四年六月完成通霄精鹽廠建廠試車,生產迄今,供應全國軍民食用及食品加工用鹽之需並部分外銷。
通霄精鹽廠建廠生產至今已近30年,經持續進行汰舊換新、設備維修保養及生產技術之研發改進,仍能有效運轉生產,充份滿足市場供需。然而,近年來國際貿易自由化之聲浪甚囂塵上,台塩公司為因應國際化、自由化之潮流,已於847月改制公司,並於9211月完成民營化,通霄精鹽廠為因應民營化後之挑戰,除積極研製高附加價值關聯性產品外,並於自動化設備之添置和擴充、人員之精簡、製程之改善與成本之降低等方面戮力著手改進,以期能在民營化後仍能屹立不搖的永續經營,繼續為全國民眾提供最高品質和多樣化的鹽品。

通霄精鹽廠所採用的離子交換膜電透析製鹽法,係以天然海水經過濾去除懸浮雜質後,以精密的離子交換膜(可抑制重金屬、高分子清潔劑、界面活性劑等有害人體之污染物質透過)電透析濃縮及蒸發結晶,再經高溫乾燥大規模生產。從原料採取、半成品至成品均未接觸人手,全部自動化操作,保證品質安全衛生,是世界先進的食用鹽製程。
主要生產的產品有:高級精鹽、普通精鹽、健康減鈉鹽、健康美味鹽、天然超鮮鹽、高級氯化鉀、高級氯化鈉、如意精鹽、餐桌鹽、複方料理鹽、原味鹽、蒜味胡椒鹽、蒜味辣椒鹽、香菇胡椒鹽、香菇辣椒鹽、海洋生成水、海洋鹼性離子水、微量元素水及血液透析濃縮液粉劑等產品。
現在精鹽廠內有一條海洋溫泉溪,無論寒暑脫了鞋子把腳ㄚ子泡下水去體驗體驗,43度的暖熱海洋溫泉溪,此時寒流來襲的冬天來泡會更舒服!這裡免門票,不過會因為配合工廠運作,經常是關閉的,2010/12/222011/2/24就停水無法享用,真遺憾!

建議順道逛逛賣場,除了通霄精鹽廠的產品外,還有台鹽的化妝品、各地鹽廠的特產展售,折扣後比起一般商店便宜。

交通還是開車方便:
國道三號通霄交流道下→網通霄方向→右轉後接台一線省道北上→約7分鐘即可抵達「通霄精鹽廠」→再往前行數百公尺也可到白沙屯媽祖廟

2010年12月15日 星期三

挑鹽古道

挑鹽古道
說到通霄挑鹽古道,先把時光倒流回到古早時代,海鹽是非常重要的日常用品,自古即有鹽商與船運,更設有鹽官專門管理。通霄雖是臨海的鄉鎮,但腹地狹小,沒有鹽田可產鹽,當時鹽大部分來自彰化鹿港、嘉義布袋或台南安平一帶,海鹽由船隻運抵通霄港後,先用牛車運到集散地,再由挑夫將鹽、糖及海鮮等物資,翻山越嶺送到銅鑼、三義或大湖等地區,此段挑夫所走道路即是「挑鹽古道」,先民開墾時期,山線與沿海地區交通不便,古道對當時農產運輸交通,扮演相當吃重角色,由於食鹽是民生必需品,沿海地區的福佬人曬鹽,把食鹽用扁擔人力挑到山線客家地區販賣,回程買些茶葉、山產、皮貨,互通有無,行商旅絡繹不絕,此古道由東向西原有四公里多,現僅剩約一公里長。挑鹽古道又稱挑鹽崎,介於銅鑼鄉九湖村與通霄鎮南和里之間,這是一條具有一百五十年歷史的古道,建造於清朝道光年間,為官方方便管轄各部落而闢之數條官道之一,隱藏在山林間的石階步道,全線以石頭崁成,路面窄小陡峭,是先民篳路藍縷所建造的一條羊腸小徑,古樸幽靜,近來成為登山健行與尋幽探古的熱門路線,沿路可見多種鳥類穿梭其間,蟲鳴聲不絕於耳,掩映在濃濃的綠蔭中,透出無限幽情古意,是登山健行的熱門路線,饒富歷史文化及生態趣味性,更深具發展觀光旅遊的功能!

古道的步道設計寬度、坡度和彎度對人體工學考量適切,中間設較大石塊,以利踩踏運動,兩側較小石塊則具有固定作用,也發揮排水功能。進入古道入口後走約200 公尺叉路可通往飛牛牧場,此道牧場早已將它封閉。飛牛牧場前身是中部酪農村,轉名飛牛牧場經營後藉拍電視偶像劇而聲名大噪,收費雖不便宜,絕對物超所值哦!
挑鹽古道也是通霄旅遊到九華山朝聖的古道,終點處可以遠眺通霄發電廠,近處可以瀏覽飛牛牧場,又轉往前就抵達銅鑼的九華山大興善寺,聞名全台的肉身菩薩,假日供應免費的素麵與飲水,都可保平安哦!若終點稍往左方前走有一座改建過的涼亭,接的就是自行車專用道,車道規劃非常完善,旁邊一大片草坪非常引人入勝。

登山地圖:

2010年12月2日 星期四

圳頭溪畔李家公厝

歇息時坐在山坡上,俯望里加公厝,
速寫了其線條之美,著以淡彩。
來就是一幅引人入勝的美景,由山上眺望遠處的銅鑼山巒,安祥靜謐孕育著綿綿不絕的生機,
通霄鎮城南隴西堂源出銅鑼澗窩李家,來臺祖李德萬於乾隆年間來臺,立基銅鑼,第二代李騰清移居此地,並營建公廳隴西堂。公廳方位坐東北朝西南,奠基於通霄溪支流圳頭溪的九力林溪河谷平原上,為「五豬朝山」風水穴位,屬於財盛丁望的吉穴。
      
公廳布局基本上屬於傳統客家三合院建築,比較特殊的是正身為兩進兩廊式,由門樓、天井、正廳和天井兩側的迴廊組成,正身與左右橫屋隔著院庭,自成一個單元。
      
整座公廳,由外而內,依序為半月池、外埕、門樓、天井、正身、化胎,左右二橫屋。格局方正、視野遼闊、氣勢不凡。
      
李騰清在世時,是位名醫名紳,在地方上擁有相當崇隆的聲望。清光緒13年〈西元1887年〉正4月,經新竹縣竹南二堡〈銅鑼時屬該堡管轄〉地方名儒仕紳:稟生陳萬青、恩貢劉廷珍、生員吳湯興、劉廷翰、黃文龍、曾肇禎等人,具稟保舉李騰清「五代同堂」,呈送新竹知縣方祖蔭轉呈。
      
此案由縣衙經臺北府,上呈,至朝廷戶部、禮部會審後,於光緒15年〈西元1889年〉5月初3日奉聖旨御准旌表「五世同堂」,給賞銀八兩,匾額、緞疋銀二兩。文於光緒16年〈西元1890年〉717日由苗栗縣知縣林桂芬轉發至李府。
      
李府接獲「聖旨」,閣府歡騰,認為是無上榮耀,可惜騰清公已於光緒13年〈西元1887年〉閏413日以87歲高齡仙逝。李家旋以隆重祭禮,祭告騰清公這項難得的殊榮與喜訊,之後,李府每年依例舉行祭祖。
      
李氏公廳,整體建築簡潔實用,風貌樸素淡雅,與屋主晴耕雨讀、篤實傳家的人格風範,相互呼應。李氏公廳保存狀態良好,外貌雖然樸實無華,不過雍容大方的格局,仍然充分彰顯出李氏社會地位。
       
      最難得的是李家在經費拮据下,仍有專人常年整理公廳,使這座具有歷史意義的傳統府第,處處纖塵不染,置身其間,不禁令人靈台清明,流連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