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15日 星期四

絲路中國之旅麥積山線_文

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旅行是生命中夢想的實現,幾個月前身邊好友準備揪團走訪絲路時,就舉手贊成急著找旅行社洽談。看過行程介紹後,看到旅遊點都是學生時代史地課本上的似曾相識的地方:中國歷史上十三朝的文化古都西安、秦始皇兵馬俑出土遺址、唐明皇和楊貴妃的避寒行宮華清池、天水麥積山石窟、寶雞法門寺、黃河穿城過的蘭州、河西走廊上的武威張掖酒泉和敦煌等河西四郡、天下第一雄關嘉裕關、敦煌藝術寶庫莫高窟、鳴沙山、月牙泉、哈密的回王陵、張騫通西域及玄奘印度取經的絲綢之路、吐魯番和火焰山、新疆維吾爾族、烏魯木齊、天山天池等,這些聽來熟悉實則陌生的地點都想去一睹真貌。黃河之水世世代代流經中國九省,這趟絲路之旅11天就將走過陝西、甘肅、新疆三個省份,能親歷黃河流淌而過的其中二省,充滿期待心情,快樂出航了。
飛機直飛陝西,2500公里航程三個半小時就抵達首都西安,古時的長安城。外蒙未獨立前,在狀似秋海棠的中國地圖上,西安就在中心點,先後有13個朝代在此建都或建立政權,歷時一千餘年。今天的西安已經是現代化的大都會,但唐朝興建的城牆門樓依舊在,厚實的黃土城牆包裹著珍貴的歷史文化遺存,和城裡新興的摩天高樓既衝突又和諧的共存在我們的時空裡。
西安有世界第八奇蹟之稱的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是重要參觀點,全部總面積兩個澳門大,這天西安氣溫高達攝氏35度左右,我們在太陽煎烤下走進這座中國最大的歷史專題性遺址博物館,頓時隔絕了外面的暑熱,一號坑裡密密麻麻的兵馬俑分區列隊站立,看得大家目不暇給,難以想像秦始皇為了自家身後事,動用72萬人,花費39年打造自己的陵墓,陪葬軍容如此盛大,這種大氣魄大手筆之作,唯始皇能之,真讓觀者嘆為觀止。沒有一個時代的陪葬俑能像兵馬俑這樣富有魅力,這樣引人注目。它被發覺也十分傳奇,導覽人員介紹它的發現經過:1974年陜西一位農民楊志發在打井時意外地挖出了一個陶俑的軀幹和一些肢體碎片。有人說那是妖怪,有人說那是神爺,沒人知道到底是什麼,有個老頭乾脆將陶俑搬到田裡,給它戴上草帽,當成草人嚇唬小鳥。後來,村幹部將此事向上呈報。文化館派人前來清理,報社記者對此作了報導,國家文物局立即派考古隊前來探測,於是證實是規模宏大的兵馬俑坑,是珍貴的秦陵文物。秦始皇這支埋在地下2200年的兵馬俑軍隊因此顯露於世,受到全球考古學界的重視。它數量眾多,陣容龐大。7000多名與真人真馬大小相仿的兵馬俑組成威武的軍陣,氣勢磅礡,令人震撼。這些兵馬俑大體上都是經過精雕細刻的,從已出土的陶俑陶馬來看,個個都純屬手工塑造,沒有兩個完全一樣的作品。想像當時的陶工匠們聚在一起,每人都有一手塑、堆、捏、貼、刻、畫等雕塑本事,在每個陶俑的體、量、形、神、色、質等方面追求藝術效果,造型逼真,維妙維肖,栩栩如生,非常精美,整體看去給人深沉、博大、壯觀的印象。從兵馬俑打理得整整齊齊的衣飾、頭髮,並編成各種各樣的髮辮和髮髻,可以看出秦人對服裝、髮型的重視,這些出土的人馬陶,的確也是研究秦代民俗的具體史物。
據估算,到兵馬俑坑參觀的遊客每天至少 5-6 萬人,門票每天收入超過400萬人民幣。兵馬俑博物館還組織了「兵馬俑巡迴展覽」,將部分陶俑送到海外許多國家和地區展覽,讓世人對俑葬文化和秦代文化有進一步認識,台北曾經展過兩次,記得初次在台北歷史博物館展出時,大排長龍只想一睹秦馬俑真品,看完後很受震撼,這回來到它真正的出土地,才知道小巫大巫的差別。我想秦始皇一定始料未及,想都沒想到他的陪葬俑坑會像金礦坑一樣給後代帶來源源不斷的財富。
離開西安直飛烏魯木齊抵達時已是北京時間午夜12點半,由於此地時差與北京有兩小時,一路上見市區路燈、霓虹燈照亮街景,真看不出這是離台北五千公里遠的新疆。一夜難眠早起前往天池風景區,天公作美海拔1980公尺的天池,藍天白雲湖水清澈碧透,遠眺天山山脈白雪皚皚的柏格達峰,群山雲杉茂密環繞,真是人間仙境,難怪傳說中王母娘娘在此沐浴。回程訪烏市國際大巴札,挑選了些天山雪蓮、藏紅花、天麻等特產。驅車往中國陸地最低窪的吐魯番,晚餐烤全羊伺候也是鮮事一件。
隔天上午造訪火焰山,綿延100公里的赤砂岩似被烈焰無情燒煉過,遙想吳承恩當年是否與您我一樣,站在奇景前感嘆造物之奇特。續往高昌古城參訪,始建於西元前一世紀的高昌古國,在西域風風光光的歷經700年,是目前全世界古老保留最完整的「土築」古城。
離開新疆後,意味著往後的行程將不再輕鬆,艱困的絲路之旅正要展開,這一路從烏魯木齊吐魯番哈密敦煌嘉裕關酒泉張掖武威→蘭州天水→西安,都是拉車路,總長約2700公里,每天都是好幾百公里的車程,出發前領隊請大家默默祈禱路不要塞車,一路平安暢行。
甘肅位於黃河中上游,地處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與青康藏高原的交匯處,海拔平均在一千公尺以上,最高處海拔達2800公尺。甘肅的地形像一隻狗骨頭(或說是如意形狀),兩頭大而中間狹長,中間的狹長地帶,正夾在祁連山脈和蒙古大戈壁灘之間,像一條走廊,新疆直通陝西,這條道路因在黃河以西,所以稱為河西走廊。西元前二世紀,也就是2200年前,張騫在漢武帝的派遣下出使西域,離開長安城,進入戈壁這片廣漠荒涼的世界,展開當時的西域破冰之旅,他完成了使命,從此東西有路可通,也讓中國精美的絲綢,透由商隊帶到西方,「絲綢之路」因此聲名遠傳。千古以來,往來過客難以計數,東晉法顯大師和唐朝玄奘法師先後前往天竺﹝現在的印度﹞取經,都在史書上留下燦爛輝煌的探險紀錄。而敦煌窟內存藏的佛教經典、壁畫和塑像藝術,也讓敦煌石窟成為世上最大的藝術寶庫。
團員加上領隊和當地導遊,坐在中型巴士上,由駕駛師傅掌握方向盤,車子顛顛簸簸攀爬翻越在高原之間。路的兩側是貧瘠的黃土戈壁,放眼望去,荒蕪空蕩,毫無生機。路好像永無止盡,車外天空,烈日高掛,風沙橫掃,天地之間,萬物變得渺小。偶爾遠方曠野上有一列火車駛過,宛如毛毛蟲緩慢的爬行在遼闊大地上。黃色正是這片大地與人們相融的色彩,會有人在這裡生活嗎?若有,也只能簡單、無欲、知天、認命。試想路未開、沒有車的古代,行在八百里長灘瀚海的荒漠戈壁中,有多少旅客商賈駝隊,在漫天風沙吹襲下迷失了方向,如今公路開闢,雖然很多路面仍然坑坑疤疤,但已經沒有迷途的威脅了。戈壁灘上的風力有多強?坐在中巴上的我們是很難體會的,若不是車上團伴需要解放唱山歌,就沒機會領受戈壁狂風的威力了。當駕駛師傅為大家找到一處可以遮蔽的黃土堆後,他將車速度放慢,緩緩停了下來。導遊再三叮嚀,請大家順風而為,免得黃漿玉液回送給自己。才打開車門步下車梯,踉蹌幾步後,每個人都被風吹著跑,車外沒有任何阻擋屏障,風伯肆無忌憚的狂颳。
風是一種潛力很大的能源,老天還蠻公平的,荒漠區生活不易,但強風可轉動成能源,可以發展風力發電。途中看到一支支風車錯落有致的立在荒漠中,像風扇也像飛機螺旋槳的風輪葉片在風中轉動著,數大之美外,一定也轉動出不少電能來。進入戈壁灘大漠,初期驚歎天地遼闊的心情,在之後同樣不變的景觀中退去,隨之而來的是枯燥無聊,燠熱的氣溫下,流動熱空氣產生海市蜃樓幻影,心裡幻想著幾千里外的101大樓出現戈壁荒漠的景象。
絡繹於途的都是載送貨物的大貨車,車子一部接一部,沙塵瞞天揚起,像台灣的砂石車一樣惹人厭煩。有些山路段土石崩落,車子受阻排成一列長長的隊伍,進退不得,這時候小車或中巴開始按奈不住,見縫就超就鑽,把那些動彈不得的大貨車、大巴士遠遠拋在後面,恨得大車司機們牙癢癢的。大車也不示弱,常恃強霸凌小車。絲路上的路況就這樣險象環生,充滿許多不確定因素,每天能安抵旅館,都要合十感恩。
回想那些天早上四點半、六點半的魔鈴叩,勉強爬起快速完成梳洗整裝用餐例行大事,再展開趕路行程,天黑了才疲憊虛軟的踏進旅館,沖洗一身塵土時,雙眼已經撐不開的疲累。如今平安歸來,這一切都那麼令人玩味回甘,走過戈壁,才知道綠洲的可貴,有綠洲就有生機,在一成不變的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要去尋求自己生命的綠洲。
敦煌,這座城市曾被歲月的塵沙封埋了一千年,直到輝煌壯觀的文化寶物1900年出土,震驚了世界學術界,它璀璨絢麗的文化生命才又活了過來。「敦」,大也。「煌」,盛也。這是敦煌名字的含義。也正是這裡的文化遺跡、石窟藝術、密藏經卷、珍貴絹畫等,成就其大其盛,使敦煌不虛此名,成為絲綢之路最榮耀的一站。
一早到了鳴沙山,經歷了我人生第一次的騎乘沙漠之舟駱駝。取到號碼牌後,找到即將載我穿越沙丘的980號駱駝,牠和其他四隻駱駝以鼻繩牽連在一起,由一位老師傅領隊帶著駝隊。在領駝人搖動繩索示意後,駱駝乖乖屈膝蹲下,等我們都跨上駝背,在兩駝峰間安穩坐定後,胯下一陣急動,駱駝陡然起身站立準備出發了。長長一串的駝隊,五駝一組,行走在茫茫的流沙世界中,駝步緩慢,一蹬一蹭,三十分鐘行程烈日曝曬下,騎駝客露出一張張曬紅的笑臉,享受這一趟奇妙的沙漠之旅。坐在駱駝背上,看牠一身厚長的皮毛,大熱天穿皮草,怎受得了?原來傭人多慮,厚毛髮可以反射陽光,皮毛也可以幫助隔熱,再看看牠們的耳朵和鼻孔,一開一閉,眼睛上下有兩層稠密的睫毛,這些特殊設計過的感官,都是用來抵擋飛沙進入的;另外兩雙寬大的腳掌,腳底厚厚的一層肉墊,也是讓牠們在大漠中行進不會陷進沙裡。最為奇特的還是背上高起的肉峰,是儲存脂肪的,當找不到食物時,牠們可以從中提取營養;胃裡有貯水的水囊,能自己從體內獲取所需的水分。牠們能耐饑渴,多日不吃不喝都不成問題,確實是神奇的受造物,在最險惡的沙漠環境中,默不吭氣、任勞負重的展現牠們頑強的生命力。
鳴沙山有一池彎如月牙形的清泉,讓人驚異的是月牙泉在沙山環繞下,經常狂風四起,飛沙走石,但千百年來總是沙不填泉,泉不枯竭,蔚為奇觀。這是特殊地理形勢造成的,專家說,因地下有水源,所以不乾涸;因沙山高聳,窪地的風向上盤旋,故泉不被沙掩蓋。當地人相信,登鳴沙山,觀月牙泉,可以消災避難,醫治百病,所以許多男女老幼結伴前來,加上一車車來體驗騎駱駝的遊客,讓這塊沙漠中的綠洲,每天都黑壓壓一片人潮。鳴沙山另一項有趣的活動是滑沙,它最困難的地方是要先爬上沙山,才能坐上滑板,從高處順勢滑下,那隆隆作響的沙鳴聲,有如飛機掠過,或如馬兒奔騰,聲勢高亢激昂,想來就刺激過癮。我團導遊因時間緊迫,建議不要嘗試大夥才作罷。
下午參觀中國石窟之首的莫高窟,聖嚴法師說過:「羅馬有聖彼得大教堂、法國有羅浮宮、英國有西敏寺、中國在藝術方面能向世界自豪的,便是敦煌石窟。」此石窟是西元4世紀至14世紀之間,人們在沙漠高處的石崖上開鑿的洞窟,取名「漠高窟」,後來就叫成「莫高窟」。
開鑿第一洞的是樂尊和尚,他見到山間發出一片耀眼金光,認定這是一塊聖地,於是在懸崖上鑿洞,並留下來修行,從此,來往絲路的商旅,經過敦煌時必定到此燒香禮佛,祈求一路平安。之後陸續有人捐錢開窟造像,以謝佛祖菩薩保佑。每個洞窟如同自家家廟,久而久之,石窟越開越多,數以千計,而有「千佛洞」之稱。現存共有 492 洞窟,彩塑雕像2415尊,壁畫更是豐富達45000平方米,莫高窟被譽為世界最大畫廊,以及佛教藝術最豐富的寶庫,可說實至名歸。
進入莫高窟石洞內,訪客都是風塵僕僕,歷經長途艱辛,懷著朝聖心情而來。逝去的朝代已如雲煙散去,但敦煌石窟裡的壁畫藝術卻有著非凡的魔力,它的光芒照亮千年塵埃之中一頁頁歷史。訓練有素的解說員,口條清晰的介紹石洞裡的典故,一支手電筒,如豆的燈光指向壁面上的飛天神女,祂們是司樂的天神,婀娜多姿的體態,手裡撩撥不同樂器,衣帶在空中隨風飄舞,所表現的超凡脫俗之美,正是我們所追求的理想主義的精神。現代許多舞團都從敦煌壁畫取得靈感,曾在花蓮文化演藝廳演出的「敦煌飛天舞」,活脫脫像是壁畫裡的神女從天降臨,古老樂舞藉由現代舞者,在輕歌漫舞中,千年前的盛世重現風華。行程匆忙,在五點關閉之前我們很幸運參觀了九個洞窟,但幾個小時內彷彿已將千年濃縮的藝術,快速滲透到我們的頭腦和記憶裡了,來去匆匆,這些光掠影都已經銘刻心裡。
從敦煌到嘉裕關約四百公里路,沿途又是一望無際的土黃大畫布,極少的耕地和草原,像不小心被潑灑在畫布上的綠色斑點。路是筆直的,車子可以高速行駛,但千篇一律的戈壁荒漠,讓人頭腦也混沌空白,每個人都昏沉欲睡。車搖晃中只聽到導遊說:「2006年嘉敦修路,所有車子都自闢路徑,滿戈壁全是車。」這景觀若從空中俯瞰,一定相當壯觀,不講究秩序禮讓的駕駛,不知要開多久才能衝出重圍?處處張貼標語的中國,看到「想致富、先修路」的口號,倒切中實際。
三、四、五年級生聽到「長城謠」都會清清喉嚨、精神振奮的唱上幾句,中國的長城啊!是建築史上罕見的軍事防禦工程,是中國人的驕傲,長長的巨龍也成為中國人的精神象徵。早在戰國時期,這項浩大工程即已開始,一直到明代才全部完成,是跨朝跨代的集體巨作。春秋戰國時,列國紛爭,各諸侯國就在險要據點興建防禦城堡和城牆,以抵禦外敵的侵擾。這時期楚、齊、魏、趙、燕各自所建的長城,都被通稱為戰國長城。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派大將蒙恬率兵討伐匈奴,為了防範屢屢進犯的匈奴,他以各國所建舊長城為基礎,增補、加建、連接出一條有如銅牆鐵壁般的防衛線,這蜿蜒五千公里的秦長城,就是萬里長城名字的由來,從此將匈奴外患隔絕於城牆外。漢朝繼續修築,到了明朝時,北方蒙古常縱兵騷擾中原地區,統治者擴大規模修城,萬里長城雄偉氣勢於焉完成。整道城牆,西起甘肅的嘉峪關,東到河北的山海關,綿延6700公里,成為中國北方崇山峻嶺上一道堅實的屏障。可以想見,修築長城的工程多麼艱巨,跨越多少朝代,動用多少勞力,在險峻的地勢中造出一條奔騰飛躍、氣勢磅薄的巨龍,所犧牲的人命難以計數啊!古人留詩:「嬴政馭四海,北築萬里城。民命半為土,白骨亂縱橫。」正說盡萬里長城的修築帶給當時勞動人民的災難,他們的肉軀白骨成就了雄偉長城的歷史意義,後人登上長城遺址,嘖嘖讚嘆的同時,應該先為數以百萬計的築城古人默禱致敬。走絲路,一定會路過萬里長城西端最險要的關隘嘉裕關。它建於明代,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從初建到築成這座完整的關城,共花了168年時間,號稱「天下第一雄關」,與遠隔萬里的「天下第一關」山海關遙相呼應。雄關的雄偉,在於它不僅是「關」,而是一座完整的城堡。登上城樓,極目四望,想像過去的烽火狼煙,肅殺氣氛早已化作淒涼的邊關歷史,可以說景物依舊,人事全非矣。嘉裕關的左右兩側,各有一道細長的防禦邊牆,如同母親的雙臂環抱。關城左邊是長城第一墩,不遠處的懸崖峭壁上有座烽火台,長城就從這起步,穿戈壁,過沙漠,翻山越嶺,蜿蜒東行。峭壁下方是討瀨河大峽谷,河水來自融化的冰雪,從未乾涸。關城右邊是斷壁長城,因城牆依附山體,再從山上陡降而下,長長的城牆好像倒掛山脊上,呈鐵壁懸空狀,又有懸壁長城之稱。如果說,黃山歸來不看松,九寨歸來不看水,那麼,長城歸來也不想看城牆了!
古稱肅州的酒泉是河西走廊上的綠洲,因地下有泉、其水若酒而得名。又有一說:大將軍霍去病討伐匈奴有功,漢武帝賜御酒犒賞,霍去病願和將士們共享榮譽,請人傾酒入泉,和全軍將士汲泉水共飲。說也奇怪,御酒倒入泉裡,噴湧出來的泉水變成香醇的好酒,戰士們開懷痛飲,無不嘖嘖讚嘆。從此之後,這個泉水便成了有名的酒泉。兩千年過去了,站在古泉旁,泉口仍汨汨冒出宛如珍珠的水泡,泉邊好像依然飄散酒香,霍將軍美名仍為人們所樂道。酒泉公園入門處的一塊石刻:「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愛酒,地應無酒泉。」就是對酒泉的讚美。園中一座四角亭子,古意斑斑,掉彩的橫匾「可酌」二字透出它的老邁滄涼,兩千多年來想必不少酒仙醉客佇留亭下酌飲言歡,此刻手中若有一杯酒,我也想乾杯為敬。提到酒自然會聯想到杯。王翰的詩:「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詩句傳誦千年,但錯綜複雜的征人心境,太平盛世的人哪懂?杯酒入喉時,多少辛酸淚肚裡吞啊?夜光杯因這首詩而響叮噹,它是取自祁連山的墨玉礦石,夾雜黑白黃綠的色澤,黑烏烏的外觀毫不起眼,但燈光打照下,晶瑩剔透,曖曖含光。參觀夜光杯工廠,從原石到切磨成杯成壺,我們了解了製造過程,也看出它其貌不揚的價值。
離開酒泉一路經過張掖(夜宿)、武威,往蘭州行去,沿途歷經隧道內有車禍耽擱,又是下雨封路改道,因此兩天行程沒有趕上景點開放時間,什麼也沒看到。倒是看到一路上變換的地貌、作物、收割收穫的鄉間景色,自我安慰聊勝於無。
從蘭州經天水回到西安,見識了共產主義專制下人權不值錢,由於一項國際自由車賽封閉高速公路,再次打亂了整個行程安排,麥積山石窟、法門寺兩個重要景點都趕不上開放時間而放棄,聽聽導遊解說其典故,百般無奈只能期待下次造訪。
只能趕路返回西安看一場仿唐歌舞秀,隔天上午登上古城樓牆,漫步在建基於隋唐皇城,後建於十四世紀周長14公里高12公尺寬15公尺的城牆大道上,腳步不自覺隨著歷史發展移動,除了佩服古人的智慧和技術,也感於千年來它所承載的經濟、軍事、文化和藝術的價值!李白的「子夜秋歌」:「長安一片月,萬戶擣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描繪出當時長安城月夜、秋風、搗衣、懷人的情景,外患連連,何時才能掃平胡虜,夫婿從此不再遠征?詩裡戰爭帶來家庭離破的苦痛,百姓對和平生活的強烈渴望;與今日西安一片繁榮昇平,無處不飛花,撫今追昔真不可同日而語。走走鼓樓及回民一條街,坐在麥當勞喝杯咖啡,顧客擁擠盈門,餐飲口味變化不大卻已遠離台北,地球村概念清楚的分辦不清這已是大西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